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成因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3-01-23 09:10:07 浏览量:

题目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 成因与对策分析 毕业论文题目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成因与对策分析 毕业论文主要内容和要求:
主要内容:本文主要运用法律学、会计学等有关理论,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成因与对策。首先对审计合谋的概念,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危害,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现状进行概述;
其次阐述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成因:不合理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激励制度的缺失,审计市场过度竞争,法律处罚力度不够以及效率低下,社会诚信普遍缺失。最后提出了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治理措施及相关建议:提高从业者的自身素质,提高会计诚信;
巩固“脱钩改制”成果,大力发展合伙制事务所;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内部制衡机制;
严格质量监管,严厉处罚违规者等防范措施。

要求:论文撰写要求思路清晰、内容充实、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语言通顺。撰写论文前应首先阅读相关的研究资料,掌握学术前沿动态,对相关理论著作要很好的把握,提高理论水平及思想深度。根据开题报告和老师提出的意见对论文提纲进行修改,确定大纲后认真撰写毕业论文。撰写论文结束后要根据老师的修改意见,认真反复的修改论文,并按照要求参加毕业论文的答辩,严格按照论文进度安排进行论文的写作。论文的格式、字数等撰写方面的要求参照《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

毕业论文主要参考资料:
[1] 李晓珊,略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7 ,33 (10) :75-76 [2] 尚超,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时代金融, 2016 (7) :200-201 [3] 崔蕊,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成因及其治理[J].商业会计, 2013 (3) :66-68 [4] 李梦婷,浅议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成因及预防措施[J].山东青年, 2014 (4) [5] 张海燕,基于共生理论的上市公司审计合谋形成机理及应对措施研究[J].兰州大学 , 2013 [6] 贾明强,审计合谋成因分析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23) [7] 马宇飞,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博弈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商论, 2014 (32) :147-149 [8] 舒振山,我国审计合谋的成因及对策[J].科学导报, 2013 (6) [9] 珈萱, 耿慧敏,国内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发生因由和治理方案[J] .财经界, 2017 (1). [10] 胡曦月,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合谋治理对策研究[J].经济,2016 (10) :00019-00019 [11] 聂沛建,王华,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环境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3 (18) :167-167 [12] 刘熠,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与财务舞弊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 , 2013 [13] 陈姝燕,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吉林财经大学, 2016 [14] 王梅华,基于会计师事务所产权维度的上市公司审计合谋分析[J].商业会计, 2013 (19) :29-30 [15]SDG Mihret, AW Yismaw ;Internal audit effectiveness[J].an Ethiopian public sector case study, 2007. 毕业论文应完成的主要工作:
1. 利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完成与毕业论文相关内容的论文的检索;
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查阅相关的理论内容;
充分的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检索收集。

2. 与实习相关的选题要注意在实习过程中观察收集相关的数据。

3. 认真撰写开题报告,并对开题报告中指导教师所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

4. 认真撰写论文,并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进行修改。

5. 论文定稿之后,按照要求进行毕业论文的答辩。

毕业论文进度安排:
序号 毕业论文各阶段内容 时间安排 备注 1 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完成论文的任务书。

2017-10-26至2017-11-10 2 编写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开题,并完成开题答辩。

2017-11-10至2017-11-25 3 进一步查找资料,作社会调查。

2017-11-26至2018-1-10 4 撰写论文,完成第一稿,并交指导教师。

2018-1-11至2018-1-31 5 指导教师阅改论文。

2018-2-1至2018-2-14 6 修改论文,完成第二稿,并交指导教师。

2018-2-15至2018-2-29 7 指导教师阅改论文,完成中期检查表。

2018-3-1至2018-3-15 8 修改论文,完成第三稿,并交指导教师。

2018-3-16至2018-4-1 9 指导教师阅改论文,并返还学生,修改后立即交指导教师。

2018-4-2至2018-4-15 10 专家评阅。

2018-4-16至2018-4-30 11 毕业论文答辩。

2018-5-1至2018-5-15 12 评定学生最终论文成绩,评出院内优秀论文。

2018-5-16至2018-5-31 课题信息:
课题性质:
设计□ 论文√  课题来源:
教学√ 科研□ 生产□ 其它□ 发出任务书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学生签名:
毕业论文题目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成因与对策分析 开题报告(阐述课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案、进度安排、预期结果、参考文献等)
一、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审计合谋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治理审计合谋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本文通过深入了解审计合谋产生的原因、主要手段和防范措施等,在我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案例的实证研究,构建出针对审计合谋的诊断模型。分析审计合谋对相关利益各方的危害,并且为我国创建一个健康的经济市场,从而为广大投资者创建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上市公司审计合谋在当今证券市场上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审计合谋不仅给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而且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大的危害,已成为各国证券市场的公害。因此,研究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成因与治理措施已成为证券市场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议题。

(2)现实意义:我国证券市场产生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转轨经济和新兴资本市场的双重特点决定了我国证券市场距离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规范市场还有一定的距离。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现象更为严重。因此,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Feilingham.J.C and D.P.Newma(2015)研究了审计师和客户在博弈中的战略决策问题。他们认为,在审计师和客户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博弈参与一方的决策将会影响另一方的决策。在他们构建的模型中,博弈参者客户的策略包括:努力或不怎么努力消除财务报表中的错误,审计师的策略包括:努力或不怎么努力检查错误并出具审计报告。Claessens (2015)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大股东股权滥用和掏空企业是全球公司治理中最主要的代理问题。大股东因其拥有较多的股权而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进而实现对管理层的控制,侵吞中小股东利益。Rajah和 Kofman(2016)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对审计合谋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应通过双重审计师的战略运用,从“囚徒困境”探讨审计合谋治理问题。Joshua 和 Ronen(2016)提出了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审计合谋治理措施,认为为割断审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依赖,提高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可以由上市公司以投保财务报表保险的方式向保险公司缴纳审计费用,再由承保的保险公司负责聘请审计机构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计。frascatore(2016),通过研究说明依靠激励契约的设计很难达到控制审计合谋的目的。Rick Antle (2016)以审计师的相对独立性为起点对审计合谋进行研究,提出应把保持审计独立性和进行激励结合在一起加以考虑,通过对审计师的有效激励保持其独立性。

2.国内研究现状:
(1)胡曦月(2016)在《经济》中从审计合谋的含义、成因、治理对策这三个方面对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合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近年来,国内关于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合谋及由其导致的财务舞弊现象层出不穷,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审计合谋是一种不正常的经济现象,它的存在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使得我国注册会计师公正诚信的形象不再深入人心,加深了整个经济市场的诚信危机。

(2)黄筱(2016)在《审计与理财》中基于博弈论视角探究审计合谋形成原因,指出我国审计行业起步较晚,存在先天的不足,且审计秩序尚未建立完善,审计合谋现象较为普遍,严重损害了证券市场的基本秩序与声誉。诚信是审计行业耐以生存的土壤,诚信一旦被破坏,不仅审计行业损失惨重,甚至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崩盘。研究如何防治审计合谋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并提出防治审计合谋的策略。

(3)崔小羽(2016)在《新经济》中从审计收费角度出发,指出审计在控制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审计合谋的存在,审计失败随之而至极大伤害了投资者权益,更是破坏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良性发展。审计收费作为会计师事务所首要经济来源,审计合谋行为与利益收入必然存在内在联系。从而,首先对审计合谋现象进行描述与初步分析,进而探讨审计收费即为审计合谋存在的根源,并针对防治审计合谋而对审计收费制度提出相对应的变革建议。

(4)王颖晖(2016)在《中国总会计师》中基于柠檬市场理论,围绕审计合谋的理论和制度成因进行了思考分析出审计作为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其本质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审计的失败尤其是审计合谋导致的审计失败将严重影响公共产品的社会属性和公信力,从而导致对经济行为的重要伤害,并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5)姚晓燕(2017)在《当代会计》中根据多方的理论观点,诸如委托代理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寻租理论、契约理论、伦理理论的基本原理来重点剖析审计合谋产生的根本性动机,旨在揭示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为进一步研究审计合谋提供基本的原始理论积累. (6)段宏(2017)在《中国注册会计师》中指出近十年,我国本土事务所进行了大规模的吸收合并,审计行业进入了产业化、品牌化进程,但审计竞争也呈现出加剧之势。并从审计市场竞争现状入手,从历史和现实视角深入分析审计合谋的发生机理,提出审计师合理的报酬期望得不到正常途径的满足,以及审计市场过度竞争和恶性低价竞争是审计合谋的历史成因;而需求端的利益追求或政治诉求等、审计合谋的巨大收益和低概率的轻度惩罚,以及审计合谋的羊群效应等都是会计师事务所产业化背景下审计合谋发生的重要现实成因。最后,基于成因分析提出了治理对策。

(7)徐海燕(2017)在《南京大学》中研究指出,当上市公司高管违规处罚后,市场投资者从自身利益保护的角度出发,倾向于对利益受损进行审计师的性格归因,并在恶魔效应的心理驱使下,对与违规的上市公司的审计师产生负面的印象,进而导致审计师的声誉受损,并且这种声誉损伤会给审计师及其客户带来负面的经济后果。但是审计师并没有采取提高审计质量这一措施来重塑声誉,降低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认为高管违规作为一种特殊的审计声誉损伤机制,从客户传染至审计师的角度研究我国审计声誉机制的有效性,扩展了高管违规与审计声誉两方面的研究,同时,还向审计行业提供实证证据,帮助了解高管违规后市场对审计师的隐性惩罚,使得审计师更加重视上市公司高管违规问题,督促审计师进行违规治理。并且提醒审计师,客户选择对于审计声誉存在一定的的影响。

这些研究都指出了我国目前审计市场发展的种种缺陷,大部分学者都提到了审计市场的过度竞争状况,审计市场分割理论的提出拓展了审计市场的研究的视野,使得审计合谋的研究视角开始跳出公司内部转而关注外部审计市场环境。从整个审计市场发展的角度看,我们注意到政府干预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具有导向作用,尤其是地方政府与地方会计师事务所的密切联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事实上,地方政府的作用是双层,地方政府的庇护行为为为当地的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当然地方政府也从中得到好处),但在总体上却降低了审计市场的发展效率。如何平衡地方政府与地方会计师事务所的关系是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按照“关系产权”的逻辑,形成审计分割的实质是地方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获得生存所需的资源或者获得某种隐形的稳定关系而出让自己的部分产权的结果,同时政府由于上市公司的增多赢得了良好业绩,这种并未规定的产权形式即“隐性产权”。利用“关系产权”的理论我们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并解决目前审计市场的一些问题,这也给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三、研究内容 1前言 2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概述 2.1合谋的概念 2.2审计的目的 2.3合谋的特点 2.3.1主题动机不良 2.3.2高度的潜匿性 2.3.3结果的破坏性 2.4合谋的分类 2.4.1内因产生的合谋 2.4.2外因产生的合谋 2.4.3管制合谋 2.5合谋的危害 3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环境分析 3.1内部环境 3.2外部环境 3.2.1政治环境 3.2.2法律环境 3.2.3社会环境 4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成因 4.1未真正的建立起奖励制度 4.2繁琐重叠的公司治理结构 4.3市场的竞争过度 4.4 处罚力度轻效率低 4.5社会诚信的普遍缺失 5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治理措施与建议 5.1完善公司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内部制衡机制 5.2加强对会计事务所的治理推广合伙制经营 5.3整改责任追究体制严厉处罚违规者 5.4大力推行审计声誉机制 6结论 7参考文献 四、研究方案 1.利用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完成与毕业论文相关内容的论文的检索;
利用图书馆的图书资源查阅相关的理论内容;
充分的利用互联网进行资料的检索收集。

2.通过调查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从而为论文提供可靠地依据,完成对高校后勤集团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五、进度安排 1.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完成论文的任务书,2017-10-26至2017-11-10。

2.编写论文提纲,撰写开题报告,进行开题,并完成开题答辩,2017-11-10至2017-11-25。

3.进一步查找资料,作社会调查,2017-11-26至2018-1-10。

4.撰写论文,完成第一稿,并交指导教师,2018-1-11至2018-1-31。

5.指导教师阅改论文,2018-2-1至2018-2-14。

6.修改论文,完成第二稿,并交指导教师,2018-2-15至2018-2-29。

7.指导教师阅改论文,完成中期检查表,2018-3-1至2018-3-15。

8.修改论文,完成第三稿,并交指导教师,2018-3-16至2018-4-1。

9.指导教师阅改论文,并返还学生,修改后立即交指导教师,2018-4-2至2018-4-15。

10.专家评阅,2018-4-16至2018-4-30。

11.毕业论文答辩,2018-5-1至2018-5-15。

12.评定学生最终论文成绩,评出院内优秀论文,2018-5-16至2018-5-31。

六、预期结果 通过深入了解审计合谋产生的原因、主要手段和防范措施等,在我国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对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案例的实证研究,构建出针对审计合谋的诊断模型。分析审计合谋对相关利益各方的危害,为我国创建一个健康的经济市场,从而为广大投资者创建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

七、 参考文献 [1] 李晓珊,略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7 ,33 (10) :75-76 [2] 尚超,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时代金融, 2016 (7) :200-201 [3] 崔蕊,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成因及其治理[J].商业会计, 2013 (3) :66-68 [4] 李梦婷,浅议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成因及预防措施[J].山东青年, 2014 (4) [5] 张海燕,基于共生理论的上市公司审计合谋形成机理及应对措施研究[J].兰州大学 , 2013 [6] 贾明强,审计合谋成因分析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23) [7] 马宇飞,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博弈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商论, 2014 (32) :147-149 [8] 舒振山,我国审计合谋的成因及对策[J].科学导报, 2013 (6) [9] 珈萱, 耿慧敏,国内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发生因由和治理方案[J] .财经界, 2017 (1). [10] 胡曦月,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合谋治理对策研究[J].经济2016 (10) :00019-00019 [11] 聂沛建,王华,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环境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3 (18) :167-167 [12] 刘熠,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与财务舞弊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 , 2013 [13] 陈姝燕,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吉林财经大学, 2016 [14] 王梅华,基于会计师事务所产权维度的上市公司审计合谋分析[J].商业会计, 2013 (19) :29-30 [15]SDG Mihret, AW Yismaw ;Internal audit effectiveness[J].an Ethiopian public sector case study, 2007.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教研室意见:
审查结果:
同 意□ 不 同 意□ 教研室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1.国外研究现状:
Feilingham.J.C and D.P.Newma(2015)研究了审计师和客户在博弈中的战略决策问题。他们认为,在审计师和客户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博弈参与一方的决策将会影响另一方的决策。在他们构建的模型中,博弈参者客户的策略包括:努力或不怎么努力消除财务报表中的错误,审计师的策略包括:努力或不怎么努力检查错误并出具审计报告。Claessens (2015)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大股东股权滥用和掏空企业是全球公司治理中最主要的代理问题。大股东因其拥有较多的股权而取得对公司的控制权,进而实现对管理层的控制,侵吞中小股东利益。Rajah和 Kofman(2016)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对审计合谋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应通过双重审计师的战略运用,从“囚徒困境”探讨审计合谋治理问题。Joshua 和 Ronen(2016)提出了财务报表保险制度的审计合谋治理措施,认为为割断审计机构对上市公司的依赖,提高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可以由上市公司以投保财务报表保险的方式向保险公司缴纳审计费用,再由承保的保险公司负责聘请审计机构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计。frascatore(2016),通过研究说明依靠激励契约的设计很难达到控制审计合谋的目的。Rick Antle(2016)以审计师的相对独立性为起点对审计合谋进行研究,提出应把保持审计独立性和进行激励结合在一起加以考虑,通过对审计师的有效激励保持其独立性。

2.国内研究现状:
(1)胡曦月(2016)在《经济》中 从审计合谋的含义、成因、治理对策这三个方面对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合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近年来,国内关于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合谋及由其导致的财务舞弊现象层出不穷,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审计合谋是一种不正常的经济现象,它的存在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使得我国注册会计师公正诚信的形象不再深入人心,加深了整个经济市场的诚信危机。

(2)黄筱(2016)在《审计与理财》中基于博弈论视角探究审计合谋形成原因,指出我国审计行业起步较晚,存在先天的不足,且审计秩序尚未建立完善,审计合谋现象较为普遍,严重损害了证券市场的基本秩序与声誉。诚信是审计行业耐以生存的土壤,诚信一旦被破坏,不仅审计行业损失惨重,甚至会导致整个社会经济的崩盘。研究如何防治审计合谋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并提出防治审计合谋的策略。

(3)崔小羽(2016)在《新经济》中从审计收费角度出发,指出审计在控制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审计合谋的存在,审计失败随之而至极大伤害了投资者权益,更是破坏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良性发展。审计收费作为会计师事务所首要经济来源,审计合谋行为与利益收入必然存在内在联系。从而,首先对审计合谋现象进行描述与初步分析,进而探讨审计收费即为审计合谋存在的根源,并针对防治审计合谋而对审计收费制度提出相对应的变革建议。

(4)王颖(2016)在《中国总会计师》中基于柠檬市场理论,围绕审计合谋的理论和制度成因进行了思考分析出审计作为一项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其本质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审计的失败尤其是审计合谋导致的审计失败将严重影响公共产品的社会属性和公信力,从而导致对经济行为的重要伤害,并给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5)姚晓燕(2017)在《当代会计》中根据多方的理论观点,诸如委托代理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寻租理论、契约理论、伦理理论的基本原理来重点剖析审计合谋产生的根本性动机,旨在揭示其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为进一步研究审计合谋提供基本的原始理论积累. (6)段宏(2017)在《中国注册会计师》中指出近十年,我国本土事务所进行了大规模的吸收合并,审计行业进入了产业化、品牌化进程,但审计竞争也呈现出加剧之势。并从审计市场竞争现状入手,从历史和现实视角深入分析审计合谋的发生机理,提出审计师合理的报酬期望得不到正常途径的满足,以及审计市场过度竞争和恶性低价竞争是审计合谋的历史成因;而需求端的利益追求或政治诉求等、审计合谋的巨大收益和低概率的轻度惩罚,以及审计合谋的羊群效应等都是会计师事务所产业化背景下审计合谋发生的重要现实成因。最后,基于成因分析提出了治理对策。

(7)徐海燕(2017)在《南京大学》研究指出,当上市公司高管违规处罚后,市场投资者从自身利益保护的角度出发,倾向于对利益受损进行审计师的性格归因,并在恶魔效应的心理驱使下,对与违规的上市公司的审计师产生负面的印象,进而导致审计师的声誉受损,并且这种声誉损伤会给审计师及其客户带来负面的经济后果。但是审计师并没有采取提高审计质量这一措施来重塑声誉,降低负面影响。因此,我们认为高管违规作为一种特殊的审计声誉损伤机制,从客户传染至审计师的角度研究我国审计声誉机制的有效性,扩展了高管违规与审计声誉两方面的研究,同时,还向审计行业提供实证证据,帮助了解高管违规后市场对审计师的隐性惩罚,使得审计师更加重视上市公司高管违规问题,督促审计师进行违规治理。并且提醒审计师,客户选择对于审计声誉存在一定的的影响。

综上所述,这些研究都指出了我国目前审计市场发展的种种缺陷,大部分学者都提到了审计市场的过度竞争状况,审计市场分割理论的提出拓展了审计市场的研究的视野,使得审计合谋的研究视角开始跳出公司内部转而关注外部审计市场环境。从整个审计市场发展的角度看,我们注意到政府干预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具有导向作用,尤其是地方政府与地方会计师事务所的密切联系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事实上,地方政府的作用是双层,地方政府的庇护行为为为当地的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当然地方政府也从中得到好处),但在总体上却降低了审计市场的发展效率。如何平衡地方政府与地方会计师事务所的关系是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按照“关系产权”的逻辑,形成审计分割的实质是地方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获得生存所需的资源或者获得某种隐形的稳定关系而出让自己的部分产权的结果,同时政府由于上市公司的增多赢得了良好业绩,这种并未规定的产权形式即“隐性产权”。利用“关系产权”的理论我们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并解决目前审计市场的一些问题,这也给后续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成因与对策分析 摘 要 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是注册会计师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审计财务报告的时候失去独立性,刻意修改结果,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证明和虚假陈述,蒙蔽社会公众和委托人。审计人员和公众的舞弊行为,这种协同被审计进行财务欺诈,并在最后导致审计信息失真的行为就是审计合谋。审计合谋的主体是被审单位管理当局和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会计师事务所或注册会计师提供的信息失真的审计报告,目的是为了获得可观的收入。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价值被审计合谋大打折扣,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严重危害了社会公众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使注册会计师这个行业面临诚信危机。而治理审计合谋是一项非常系统而又漫长的工程,其中涉及到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三个方面,偏废任何一方,都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审计合谋的概念和产生环境,得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产生的原因,并且,针对这些成因提出治理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对策,借此降低其危害,提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独立性。

关键词:上市公司;
审计合谋;
独立性 ABSTRACT Audit collusion refers to the accounting firm or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 in the financial report of the audit process, to maximize its profit and loss of audit independence, to cater to the audited financial fraud, distorting the need to provid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and make false documents or false statements, deceive the audit client and the public from profit, resulting in the distortion of the auditing information behavior. The main body of the audit conspiracy is the information distortion of the audit report provided by the administrative authorities of the trial unit and the accounting firm or CPA, the accounting firm or the CPA, in order to obtain considerable income. The value of CPA audit is discounted by the audit conspiracy, disrupting the market economic order, seriously endangering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public,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CPA industry is faced with the crisis of integrity.And governance audit conspiracy is a very systematic and long project, which involves three aspects of listed companies,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and accounting firms, which will not get the ideal effe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audit collusion in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this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control audit collusion of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so as to improve the independence of CPA audit. Key words:Listed Company; Auditing Collusion;Independence 目 录 1前 言 1 2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概述 1 2.1合谋的概念 1 2.2审计的概念和目的 1 2.3合谋的特点 2 2.3.1主体动机不良 2 2.3.2高度的潜匿性 2 2.3.3结果的破坏性 2 2.4合谋的分类 2 2.4.1内因产生的合谋 2 2.4.2外因产生的合谋 2 2.4.3管制合谋 3 2.5合谋的危害 3 3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环境分析 3 3.1内部环境 3 3.2外部环境 4 3.2.1政治环境 4 3.2.2法律环境 4 3.2.3社会环境 4 4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成因 5 4.1未真正的建立起奖励制度 5 4.2繁琐重叠的公司治理结构 5 4.3市场的竞争过度 5 4.4处罚力度轻效率低 6 4.5社会信用的普遍缺失 6 5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治理措施与建议 6 5.1完善公司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内部制衡机制 6 5.2加强对会计事务所的治理推广合伙制经营 7 5.3整改责任追究体制严厉处罚违规者 7 5.4大力推行审计声誉机制 8 6结论 8 参考文献 10 致 谢 11 1前 言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截止到现今2018年,我国的上市公司规模多达3000多家。近些年来,我国各种类型的财务造假案频发。无论是在美国的世通、施乐、安然,还是在中国国内的郑百文、银广夏、琼民源,都严重的损害了投资者们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并且对证券市场的规范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响。尤其应该关注的就是,在那些巨大的数字的背后,基本上全都是会计事务所以及一些注册会计师参与合谋的结果,这种后果极其严重的财务造假案就是所谓的审计合谋。我国的一般财务造假案是属于上市公司私自的、违法的行为,只需要注册会计师保持自身谨慎性和审计独立性,这类财务造假案还是能够被揭露的。但是,审计合谋不同于一般的财务造假案,审计合谋的隐蔽性极大,只有财务造假公司出现重大的财务危机,才能够被监管机构发现,非常难以直接获取,并且审计合谋的表现大多为主观表现,所以审计合谋的存在很难判断,只能通过间接的一些方式去识别。因此,我国对于审计合谋的防范应该关注与事前而不是事后。也因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了我国证券市场和审计市场难以发展,同时,也必会断送注册会计师的未来。因此,有效的分析审计合谋产生原因,切实的研究防治对策,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

2 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概述 2.1合谋的概念 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是注册会计师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审计财务报告的时候失去独立性,刻意修改结果,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证明和虚假陈述,蒙蔽社会公众和委托人。审计人员和公众的舞弊行为,这种协同被审计单位进行财务欺诈,并在最后导致审计信息失真的行为就是审计合谋。

2.2审计的概念和目的 首先,审计是一种拥有长远历史的监督机制,经过了长期的实践。审计是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是专设机关按照法律对国家各级政府及金融机构、企业事业组织的重大项目和财务收支进行事前和事后的审查。

一方面,要从微观的层面来看。上市公司审计是为了更加深刻的提高用户对被其财务报表的信任,这就要求在会计期间加强关注被审计方会计报表发表的审计意见。

另一方面,就要从宏观方面来看。审计的目的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中,最直接的目的就是把信息的风险降到一个很低的程度,为不同用户提供其需要的不同的信息,而从社会经济权责机构这一整体形成的用户出发,提供其需要的审计,借此来维护经济秩序就是审计的最终目的,两者之间相互联系。

2.3 合谋的特点 2.3.1主体动机不良 审计合谋是阴谋诈骗的参与者去欺骗别人的手段,欺骗坑害我国社会公众的违法行为。一方面,公司法人在其公司经济动荡或者业务不佳的时候,为了继续拥有上市的资格可以借与会计师事务所合谋操纵报表,让上市公司避免被退市的风险,并且根据规定得到配股的资格。另一方面,为了获取更多的合同和合作机会,注册会计师也会积极扩展自己的交友圈,而与公司法人与雇佣者交好,显然符合其长久合作心里,并为其带来更多的报酬,所以不难推断出注册会计师很难不参以审计合谋。由此的各方面可以看出,其主体动机不纯。

2.3.2高度的潜匿性 审计合谋一共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审计报告,它是由会计师事务所被雇佣后,统计结果后编制;
二是:财务报告,它则是由上市公司出示的。只有具备高度的专业性知识,才能完成两者的编制,所以,不具备专业审计财务知识的社会大众和其他用户等,都很难分辨出二者是否存在伪造。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本公司是否存在审计合谋,即使是中小股东和相关债权人这样的内部人员也很难分辨出来,所以它具有高度的潜匿性。

2.3.3结果的破坏性 不具备审计专业知识的雇主雇佣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方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是为了利用审计报告做决策。而审计报告简单来说就是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的评价。这种评价需要做到的就是客观公平公正,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要求极高。如果注册会计师因为被贿赂而决定参与审计合谋,提交虚假的审计报告,就会误导雇主的决策,在这样的结果中,审计合谋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会导致证券市场动荡不安。

由此可以看出,帮助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编制虚假的审计报告,审计合谋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

2.4 合谋的分类 2.4.1内因产生的合谋 一般来讲,人类的行为是受利益所驱动的。而注册会计师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尽可能的满足客户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很容易接受审计方贿赂失去其自身的职业道德和独立性,肯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中的虚假内容,协助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造假,欺骗大众和雇主。而这种原因下产生的合谋就是因内产生的合谋。

2.4.2外因产生的合谋 合谋产生的原因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一般来讲较高的基本素质和法律意识是作为一个注册会计师的基础条件,但审计合谋却是违法的。究其缘由,就是政治方面的压迫和行业竞争过度激烈。众所周知,我国各省各地区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其地区领导者的政绩息息相关,这就加重了注册会计师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压力,并且很难与之抗衡,所以在这种不可抗力因素下,注册会计师也可能违背自身意愿参与审计合谋。还有就是注册会计师的报酬是由上市公司所出,为了讨好雇主,尽可能快或者多拿到酬金,注册会计师也可能会知法犯法无视审计质量协助公司审计合谋,这种就是因外因产生的审计合谋。

2.4.3管制合谋 这种审计合谋与上面的两种审计合谋有所不同。这种审计合谋是因为监督管理无法保证客观公平公正造成的,与注册会计师管理行业有关。也就是注册会计师与其管理层之间存在某种关系成为广义上的“关系户”,管理层为其放水的合谋。

2.5 合谋的危害 不具备审计专业知识的雇主雇佣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方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是为了用审计报告做决策。而审计报告简单来说就是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的评价。这种评价需要做到的就是客观公平公正,对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要求极高。被审计单位、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是合谋的三大主体。其中被审计单位可以利用注册会计师提交的虚假审计报告避免被退市或者上市资格;
而提供了虚假审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会得到被审计方的贿赂。如果注册会计师因为被贿赂而决定参与审计合谋,提交虚假的审计报告,就会误导雇主的决策,在这样的结果中,审计合谋不仅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会导致证券市场动荡不安。

这种难以察觉的审计合谋也会使注册会计师这个行业陷入一个“道德观缺失”的尴尬局面,而其审计价值也将不再存在价值。诚信的过度缺失和大量失真的审计报告不但会让我国市场经济动荡不安,危害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让大家损失惨重。此外,这种情况也让公众对注册会计师这个行业失去信心,这个行业的生存将会面临重大的诚信危机和重大打击。

3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环境分析 3.1 内部环境 审计合谋产生的内部环境主要涉及股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两个方面。我国的股份制有限公司的股权结构一共分为股权集中制和股权两种,这两种形式是由性质不同的股本之间的百分比决定的。

虽然股权的集中度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但是过度的集中和分散其实都不利于公司的发展,容易造成公司失控的局面。只有让公司不仅拥有相对控股的股东,还拥有另一部分其他大股东,股东们相互制约,没有人能够真正的掌控局面,才有利于降低了代理成本,防止审计合谋的发生。因为这种模式下,公司的经营权和所有权是完全分散开来。但是我国大多数的上市公司是在国有改革制度下的基础上建成发展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具有非流动性,这种非流动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控制市场对管理者的胁迫,但同时大股东和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就很容易就形成了。这样的内部环境下,审计合谋也就极易发生。

其次就是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法人和管理者为了提高其公司的账面业绩,在信托责任的基础上形成的相互约束制衡局面,这种结构性安排就是所谓的治理结构。但是如果监事会和独立董事在公司实施的时间晚也不够完善,就使二者形同虚设。而且,董事会的控制权大多数掌握在大股东手中。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当管理层和一些大股东之间存在利益挂钩时,二者很容易达成共识,一起商量采取贿赂注册会计师的行动,借此掩饰其非法活动。

3.2 外部环境 3.2.1政治环境 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了许多问题,其影响非常深远。在这样的影响下,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的案例在我国政府屡见不鲜。而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又成为考察官员业绩的标准,忽视了经济发展质量,这样就出现了许多虚增长。在为了提高业绩指标,这些官员就会利用政府赋予自己的权力保护上市公司审计合谋,助其发展,护其未来。这就为审计合谋的产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3.2.2法律环境 我国现行法律下,虽然审计合谋非常难以被发现,但是对审计合谋的处罚程度很轻,公司的高管受到的也只是一些行政上的处罚,对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就更加轻微也不会让会计师赔偿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损失,这种低成本高回报的犯罪这就加大了上市公司与注册会计师合谋的概率。这样的法律情况下审计合谋很容易产生。

3.2.3社会环境 审计处于买方市场,自我需求不够。在我国如果政府不强制要求审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上市公司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雇佣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审计。而且,大多数的投资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有所欠缺,这样的情况更是使会计事务所的业务雪上加霜。

近些年来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仍在急剧增长,但是确实一些形成的并不是大规模和高集中度的会计师事务所,这种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就导致其处在买方市场的地位。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 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不仅要选择给出审计费用高的上市公司,还要完成上市公司的各种要求,就会影响审计质量的提高。  审计环境无序化。我国审计行业政府监管机多,但是其中的权责并不明确,秩序混乱,无法形成有效的审计监管机制。此外,来自政府审计自律机构占比重,使审计行业受到行政压力,从而失去了审计应有的独立性。

4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成因 4.1 未真正的建立起奖励制度 浅显的来讲,注册会计师参与审计合谋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在我国,委托人雇佣注册会计师是为了审计上市公司所提供的财务报告是否可信,注册会计师接受雇佣是为了获取报酬。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接受审计是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人或者维持其上市的资格。

由上可知,二者都与注册会计师相联系。前者提供报酬,后者在报酬的基础上加钱贿赂。

在我国并未建立起真正的奖励制度,注册会计师的收入也主要依赖于委托人和上市公司。在没有奖励制度的情况下、极难发现、惩罚又轻的情况下,一旦贿赂高于报酬,注册会计师很难拒绝。

大多数的审计合谋案中可以得知其发生最突出的问题就是注册会计师是否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正常的审计委托关系是由三方组成的。而在这段关系中,注册会计师也在面临这两种抉择,第一就是失去自身独立性接受审计合谋,提供虚假的审计报告,使审计公允价值下跌;
第二种就是保持自身的审计独立性拒绝参与审计合谋,通常这样过的话,注册会计师面临的就很有可能是失去这份工作的命运。而根据我国的体制可以看出,注册会计师就是靠为委托人进行审计工作获取报酬的职业。所以在这个层次上出发,处于弱势地位的注册会计师很难不参与审计合谋。

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真正的奖励制度,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薪金水平,就更有利于注册会计师保持自身审计的独立性。

4.2繁琐重叠的公司治理结构 总经理和副总一起组成了董事会成员,而我国大多是的上市公司是由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四个部分形成的,并且其中的监事会也并未如名字一样真正的达到监管效果,这就导致了上市公司自我监督的局面,最直接的就是自我评判并且向上级汇报。这种汇报或多或少存在着包庇虚假的可能。如果董事会需要雇佣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自己公司的财务报告,也就是让注册会计师审计自己做的财务报告,而且注册会计师的报酬也是由其决定,再由公司支付。这种直观来看就是,自己做报告,然后自己出钱雇佣别人审计自己的报告的局面,这样的话如果会计师事务所不同意管理者要求参与合谋管理当局就可以不经过股东大会,自主更换会计师事务所,所以会计师事务所很大程度上会同意参与合谋。不难看出,治理公司结构的繁琐和重叠容易产生审计合谋。

4.3市场的竞争过度 审计处于买方市场,自我需求不够。在我国如果政府不强制要求审计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上市公司一般情况下是不会雇佣注册会计师对其进行审计。而且,大多数的投资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有所欠缺,这样的情况更是使会计事务所的业务雪上加霜。

近年来,随着审计行业进入门槛的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数量急剧增加,但是形成的并不是大规模和高集中度的会计师事务所,这种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就导致其处在买方市场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连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降低工作质量同意参与合谋成了其生存的出路。更何况是中小型事务所,这部分会计师事务所本就只能接触到极少的客户,如果在失去这些客户的青睐,就会直接面临倒闭的命运。

另一方面从国际环境来讲,我国大部分的审计市场其实是掌握在五大国际会计师事务所手中。这就致使本就处于买方市场的审计师更加雪上加霜,面临这种恶性无序的竞争,会计师事务所也会对其客户做出很大的让步和妥协。

这就是由市场的竞争过度导致的审计合谋。

4.4 处罚力度轻效率低 我国在审计方面的法律条例仍然未到完善的地步,颇为严重的舞弊者也很难受到刑事处罚,而且一些公司的内部因素也导致很难监管和惩罚审计合谋。因此,即使有审计合谋的案件发生,其处置的时间也会无限拉长,而且刑罚力度较轻,基本起不到震慑作用。

另外,监督部门如果监管不严,审计合谋也很难被揭露出来。

发现率低,处罚低,简单来说审计合谋就是一个“成本低收益高”的交易,在利益的诱惑下,注册会计师参与审计合谋的可能性非常大。

4.5 社会信用的普遍缺失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事实上即使是发达国家也很难解决道德风险问题,靠经济制度也一样很难,我国发生这种问题的概率就更大了。自古以来,诚信问题就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却很难解决的问题到现如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局面下,尔虞我诈,这个问题也就越发严重。

诚信缺失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社会公众短浅的目光,投资人和经营者只看重表面上短暂的业绩,杀鸡取卵,欺诈坑害诚信方。大部分做到诚信的人却更容易受到损失,这就出现了现今社会诚信缺失的局面。

在这样的局面下,为了自己的利益,雇佣和接受雇佣审计合谋这种双方寻求利益均衡的方式就普遍的发生了。

5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治理措施与建议 5.1完善公司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内部制衡机制 审计合谋的隐蔽性极大,所以就非常难以直接获取,并且审计合谋的表现大多为主观表现,所以审计合谋的存在很难判断,只能通过间接的一些方式去识别。因此,我国对于审计合谋的防范应该关注与事前而不是事后。

首先要保证独立的独立董事。我国的上市公司应该改革以往的独立董事选举制度,实施提名股东回避制,也就是在独立董事的选举中,独立董事的举荐人不得参与该候选人的投票。这样可以从根本上避免大股东操控独立董事,与其进行合谋贪污。这个制度摒弃了以往的大股东决定一切概念,能够增加真正的独立董事人数,方便独立董事行使权力,保持自身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审计合谋的概率。

其次要努力协调审计委员与监事会的关系。在大部分上市公司中,审计委员和监事会的地位都是很尴尬的,因为二者的职能相同,都是为了监督公司内部的运营状况,而为了保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应当完善现行的监事会制度,一定程度上取消审计审计委员会十分必要。按照目前我国的上市公司的表决机制中股东大会以及董事会实质上都是由大股东掌握的,因此,为防止控股股东侵吞中小股东利益,监事会成员应由中小股东选举,监事会成员只对中小股东负责,从而就能实现经营权与监督权之间的相互制衡。而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公司中监事会的工作效率和监管作用,要对监事会成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提高其胜任能力。

5.2 加强对会计事务所的治理推广合伙制经营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合伙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的,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由此可以看出,如果事务所采用合伙制经营,合伙人就会因为要对其承担连带责任,而认真客观的工作,主动监督员工。因为一旦注册会计师参与审计合谋,合伙人也将面临巨大的的损失,这样直接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情,合伙人自然是不可能马虎行事。这种体制有助于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独立性和抵抗外界对其工作进行干预,从而降低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参与审计合谋的概率。

其次就是对会计事务所进行规模式经营。在我国,会计事务所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其市场的大小,而审计又处于买方市场,这就导致一些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难以接到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在洽谈时,会计师事务所就一定会尽力满足客户以达到接受委托的目的,而如果上市公司提出审计合谋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很容易失去独立性进行参与。相对的,大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则不会轻易参与合谋,更加积极地保持其自身的独立性,因为这种做法所带来的收益要更大一些。因此我们更应该大力推动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式经营。

5.3 整改责任追究体制严厉处罚违规者 由于近些年监管机构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上市公司很大程度上有所收敛,但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所以我国应该抓紧时间整改责任追究体制严厉处罚违规者。

在民事责任方面,我国可以对民事责任进行整改时。因为民事责任的真实意图是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它更倾向于损害赔偿。所以我国可以让审计合谋的所有参与者都对受害者承担连带责任,无限承担受害人损失,这样的惩罚力度会对审计方起到震慑作用,并且减少受害人的损失。

在刑事责任方面,我国需要加大刑事处罚的力度。因为在我国的审计刑事案件中,刑事处罚更接近于摆设一类的东西,刑事处罚刑罚严厉但是一般没有判决审计合谋方接受刑事责任处罚。长此以往,会让违规者有恃无恐,也会让真正安分守己的人失望甚至对其职业操守产生怀疑。这样对于我国证券市场来说是很危险的,因为在刑事责任改革上,我国应该设定明确的条件,并坚决执行让审计合谋方得到更加严重的惩罚,并对其他人起到震慑作用。

在行政责任方面,我国应该加大行政责任的处罚力度。实际上,我国追究行政责任的手段有很多,真正落实下来,最多的还是警告、罚款这种程度较轻的处罚。警告就是一种口头上的告诫和劝说,罚款也只是收取较少的费用,这种追究责任的方式实在是太过于温和,对审计合谋参与方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不但如此,还可能因为这种低程度的处罚就可以获取更高的贿赂收入,使更多的注册会计师参与审计合谋,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见的局面。因此加大行政责任的处罚力度刻不容缓。

5.4 大力推行审计声誉机制 目前我国治理审计合谋面临的是两种状况,一是法律法规的不够完善,另一个是市场经济信用机制的不够成熟,两个问题都很重要,而且如果一直都无法推行审计声誉制度就会导致对企业的违法行为起不到大的震慑作用。

我参考了一些其他国家的法律发现,在真正推行审计声誉机制的国家,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自身独立性,因为一旦合谋被发现,其行为就会受到各界的关注,并且很难再找到工作,其结果只能是退出注册会计师这一行业。

我国目前需要做的就是大力推行这种审计声誉机制,建立起一个终身的完整的注册会计师信息档案库。如果哪儿个注册会计师参与审计合谋就在法律追究责任的基础之上,不仅要对其进行法律制裁还要将其所犯过错计入其档案跟其一生,对其未来发展走向产生重大影响,对其注册会计师生涯产生重要影响。真正地对其起到巨大的震慑作用起到保障市场交易各方利益的作用。

此外我国也可以兴办道德教育机构,定期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开拓其眼界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 结 论 综上所述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是注册会计师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审计财务报告的时候失去独立性,刻意修改结果,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证明和虚假陈述,蒙蔽社会公众和委托人。审计人员和公众的舞弊行为,这种协同被审计进行财务欺诈,并在最后导致审计信息失真的行为就是审计合谋。审计合谋的隐蔽性极大,所以就非常难以直接获取,并且审计合谋的表现大多为主观表现,所以审计合谋的存在很难判断,只能通过间接的一些方式去识别。因此,我国对于审计合谋的防范应该关注与事前而不是事后。而治理审计合谋是一项非常系统而又漫长的工程,其中涉及到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三个方面,偏废任何一方,都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为了有效地治理审计合谋必须从几个方面下手:一、从上市公司方面进行治理。完善公司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内部制衡机制,首先要保证独立的独立董事,其次要努力协调审计委员与监事会的关系。二、从会计师事务所的方面进行治理。加强我国各方面对会计事务所的治理。大力发展合伙制事务所,事务所采用合伙制经营,合伙人对其承担连带责任,并对会计事务所进行规模式经营。三、从国家法律方面进行治理。完善责任追究体制,严厉处罚违规者,从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三个方面下手,加大各方面的惩治力度,严格落实惩处结果。四、从完善审计声誉机制方面进行治理。尽快地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制,建立起一个终身的完整的注册会计师信息档案库。如果哪儿个注册会计师参与审计合谋就在法律追究责任的基础之上,将其所犯过错计入其档案跟其一生,对其未来发展走向产生重大影响。真正地对其起到巨大的震慑作用起到保障市场交易各方利益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晓珊,略论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版),2017 ,33 (10) :75-76 [2] 尚超,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时代金融, 2016 (7) :200-201 [3] 崔蕊,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成因及其治理[J].商业会计, 2013 (3) :66-68 [4] 李梦婷,浅议上市公司审计合谋成因及预防措施[J].山东青年, 2014 (4) [5] 张海燕,基于共生理论的上市公司审计合谋形成机理及应对措施研究[J].兰州大学 , 2013 [6] 贾明强,审计合谋成因分析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 2013 (23) [7] 马宇飞,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博弈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国商论, 2014 (32) :147-149 [8] 舒振山,我国审计合谋的成因及对策[J].科学导报, 2013 (6) [9] 珈萱, 耿慧敏,国内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发生因由和治理方案[J] .财经界, 2017 (1). [10] 胡曦月,上市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合谋治理对策研究[J].经济2016 (10) :00019-00019 [11] 聂沛建,王华,上市公司审计合谋的环境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13 (18) :167-167 [12] 刘熠,上市公司内部治理与财务舞弊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 , 2013 [13] 陈姝燕,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治理体系的构建研究[J].吉林财经大学, 2016 [14] 王梅华,基于会计师事务所产权维度的上市公司审计合谋分析[J].商业会计, 2013 (19) :29-30 [15] SDG Mihret, AW Yismaw ;Internal audit effectiveness[J].an Ethiopian public sector case study, 2007. 变化中的会计师审计独立性——与当前环境与时俱进 ——理查德·贝克 2005年8月——具《注册会计师专刊》的主编罗伯特科尔森在他2004年3月的专栏里的研究表明,“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的概念,在过去的150多年中,是不断变化的。从一般意义上说,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与当前的商业环境是存在着密切的关联的。但是,不同的“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的概念之间,并没有明显的过渡。通常情况下,许多审计的独立性的不同概念的提出,都是围绕着专业的会计师、审计师、监管机构和一般公众之间的独立性,所展开讨论的。

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的最初概念,出现在19世纪。它的出现,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的,即主要是英国本土的专业会计师和审计师,对整个大英帝国以前的和现有的殖民资本承担监督的责任。在此期间,数量上相对来说较少的会计师事务所,却要对相对来说大数量的群体执行审计的任务。这些专业的会计师和审计师就有可能同时对不同的实体出具财务报告、为不同的投资群体工作。

在这个时代,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概念,并没有把审计设想为一个独立存在的审计实体;英国投资者明确禁止审计者在其审计的企业工作或参与投资。与此同时,只要会计师保持对主要投资者的审计服务,他们的专业会计服务的范围,是可以合理地扩大的。例如,审计师被允许可以帮他们所审计的企业编制财务报表。

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这一初步的概念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发生了改变。在这段时期,经济上有了一个大的变化,那就是资本的主要来源由国内市场转向到外国资本市场。这一变化的出现是与美国的大型工业公司,如采矿,铁路,能源,电力和电信,的出现相关联的。伴随着这些美国大公司的出现的,也包括着对公司商业性的理解的改变。在上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阿道夫贝尔和伽尔迪纳指出,推进对这一变化的理解的,是大型企业所有权的分离,以及会计和审计对于公司的财产权益的重要性。在这一新思路下,审计的主要职责,就是为集体的所有权益的需要而服务,而不是某个具体的无所有权的利益。这种集体的所有权益,基本上是由国内的股东组成,通常往往是大银行或非常富有的投资者。

联邦证券法在新政时代的通过,以及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成立,使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的概念,有了再一次的转变。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成立,对建立出具财务报告和审计法规的标准,有着最重要的影响。通过这种努力,公共的会计师和审计师不再认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为那些特定的物主,或某些集体的所有权益;
而是按照一套既定的专业标准,来编制财务报表,和进行财务决算的审计工作。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的概念,转向为在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的报告中保持客观性和中立性,而不是忠于某一政党。这一观点,由西澳佩顿教授,在理论上和书面上被阐述出来,他着重强调了公司财务报表的重要性。

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客观和中立的概念,一直趋于上风,成为主流。直到20世纪70年代,当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成立,成为独立的、权威的会计标准制定者。大约从那个时候开始,公共的会计公司开始改变其客观和中立的原则,并开始对他们的审计客户宣传和提供关于会计和审计的事项。同时,在全球范围内,企业的快速增长,为公共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去获得收入,而这些收入,远远超过了传统的审计服务所能取得的收入。虽然,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准则委员会(ASB),发布的审计标准,一直继续强调着与客户保持独立性,但是日益激烈的审计服务市场的竞争,以及错综复杂的国际商业惯例,导致一些审计者不得不违反会计准则的客观性和中立性的,因为这更有利于赢得客户的信赖。

继2000年初的会计和审计丑闻之后,以及2002年沙宾法案的通过,审计者被认为是值得信赖的顾问的这种想法,似乎已经越来越难以让人信服。一个潜在的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的新概念,仍然未能演变出来,但上市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 PCAOB )对这种独立性的概念上,似乎更强调要在更大程度上区分注册审计师和客户管理的独立性。

用经济上的理论来解释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似乎是合乎逻辑的。但是,如果某些审计者采纳了关于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的一般概念,是为了可以获得好处,从中谋利,以便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份额,那么这种观点就不能成立了。换言之,虽然这种立足于经济上论证是有效的,但是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还是需要一个可以去完全遵守的原则。

市场变化对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影响 乔纳森•威尔,在“企业不为人知的欺骗:如何变更审计工作”(华尔街日报,2004年3月25日)指出,在20世纪的70年代和80年代的审计服务市场,会计师进行审计的方式是有所改变的,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是有所减弱的。这种变化的开始的第一个组成部分,是价格竞争。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为守则中是禁止会计师、审计者公开的为他们的审计服务做广告的,或者为了赢得公司的客户而相互竞争的,甚至是去参加为审计举行的竞争性的投标、竞标。在受到联邦政府的反垄断诉讼的威胁下,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不得不被迫取消了这些对反竞争的做法的禁令。其结果是,审计的竞争性招标变得司空见惯。审计变成了商品。

审计实施上的第二个转变,是越来越强调“审计基础风险”。审计的基础风险的增大与审计任务的数量的增大成正比,这是合理的,这种假设是合乎逻辑的。但是,审计专家是可以确定一家公司的经营业务中,最危险的那个部分的。不幸的是,安然公司和其他企业的倒闭,已经表明,一些审计者没有办法充分的确定,公司业务的经营运作中,哪个部分会遭受着最大的风险。此外,审计者采用基本风险的方法,有可能无法发现欺诈活动。虽然这一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新概念,对于某种环境下的某个审计者,可能是适合的,但往往审计者会努力去用欺骗性的会计数字,帮助隐瞒经营状况,从而隐瞒真实的经济业绩。在20世纪90年代,似乎有些审计者会忽视他们的最直接的责任,而按照第三方投资者的利益去行动。

加强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法律上禁止担任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与委托人在财务上有经济利益关系,是美国从20世纪30年代直至20世纪90年代期间,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原则存在的基础。但这并不代表这在英国或其他一些国家也是同样正确,即使禁止金融利益上的连带关系,通常是实际中按照最基本的会计制度中留心观察,就可以得出的结论性做法实际上,目前,禁止担任审计工作的会计师拥有客户的财务利益几乎是一个普遍性的原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公共会计行业都不约而同的把的他们大部分的注意力,重点地放在,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概念的界定,和对财政利益的禁令的执行上。详细的规则和报告结构已制定的出来了,目的是为了要揭露,任何一个会计师事务所的职业雇员,所可能拥有的经济利益,也包括这些职业雇员的配偶,父母,或他们的孩子。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采用了这些规则中的一大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那些制度上有不合理地方的地区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轮换任用的审计方法。在某些国家,如意大利,审计者可以对委托人执行某一个特定年限的审计工作。这种类型的管理方法,在美国和英国,从来没有被认真的考虑过。虽然法案要求,个别审计者要定期地轮换委托人客户。而在法国,会计师审计的轮换概念是颠倒的:即审计者的任期为一段固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不能被取代。这种规则的制定,目的是增加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因为由此审计者对于被客户解雇的担忧就减少了。

关于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标准,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通过了临时准则3600T作为其规章制度。第3600T准则如下:
任何有关审计报告的筹备或发布的,已经登记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所有相关人员,都应遵从独立性标准:
(一)依照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专业行为守则第101条所描述的,依照裁决的特殊解释除外,在2003年4月16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专业标准,东部部分101条和191条(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2002)]的范围内,是不能取代或修正的;

(二)标准第1号、第2号、第3号,及解释中的99-1,00-1和00-2,在独立准则委员会的范围内,不能取代或修正。

从本质上来说,上市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已经认识到以前制定的会计师审计独立的标准,被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通过独立标准委员会,又进一步的发展了。

对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重新思考 我们现在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对于会计师审独立性概念的重新思考。这种复议可能带来一种会计师审计独立性的新概念,它是基于重申专业的会计标准的客观性和中立性极其道德规范上的,而不是主张站在委托人、客户的立场上。考虑到一些最近和正在发生的会计和审计丑闻,显然,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不应该站在客户的立场上。

这种观点要求,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的新概念要结合具体的主张来实施:
审计者不应该提倡拥护他们的客户;
管理者不能影响查账公费,即审计费用和会计师审计的范围。如果没有过渡到这一概念,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的标准,将极有可能只是做做门面功夫,根本不足以保证审计者在实际中独立于委托人管理者而存在。

外文原文 the varying concept of auditor independence shifting with the prevailing environment ——C. Richard Baker AUGUST 2005 - As CPA Journal Editor-in-Chief Robert Colson observed in his March 2004 column, “Auditor Independence Redux,” the concept of auditor independence has varied over the last 150 years. In a general sense, auditor independence has borne a relationship to the prevailing commercial environment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There has not, however, been a clear transition from one concept of auditor independence to another. Frequently, more than one idea of auditor independence has been present in the discussion about independence between professional accountants and auditors, regulator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The initial concept of auditor independence, which arose during the 19th century, was based on the premise, primarily British in origin, that a principal duty of professional accountants and auditors was the oversight of absente investments in the existing and former colonies of the British Empire. During this period, a relatively small number of accounting firms could perform audits for a relatively large number of entities. Professional accountants and auditors could render reports on 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entities and could work for different investor groups. The concept of auditor independence during this era did not conceive of auditors as advocates for audited entities; British investors explicitly forbade auditors from investing or working in the businesses that they audited. At the same time, as long as auditors maintained their primary loyalty to the investors back home, the scope of professional accounting services could be reasonably broad. For example, auditors were permitted to keep the books and prepare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for the entities they audited. This initial concept of auditor independence changed during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During this time, there was an economic shift from capital coming primarily from foreign sources to capital deriving primarily from domestic sources. This chang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emergence of large American corporations in industries such as mining, railroads, energy, and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The emergence of large American corporations was accompanied by a change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urpose and nature of the business corporation. In the 1930s, noted economists Adolf Bearle and Gardiner Means articulated this change by advancing the proposition that large corporations were based on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from management and that an important role for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was to properly value the proprietary interest of the corpo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is new idea of the corporation, the auditor’s primary duty was to serve the needs of the collective proprietary interest rather than a specific absentee-ownership interest. This collective proprietary interest essentially comprised domestic shareholders, that were often large banks or wealthy investors, but increasingly the general public has become involved in stock ownership. The passage of the federal securities acts during the New Deal era,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SEC, led to another transition in the concept of auditor independence. The SEC’s most important effect on auditor independence derived from its efforts to establish standard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and auditing. Because of these efforts, public accountants and auditors no longer accepted that their primary responsibility was to a specific absentee owner, or to a collective proprietary interest, but rather to a set of professional standards established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audit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The concept of auditor independence shifted in favor of objectivity and neutrality in the reporting of the financial position and the results of operations, rather than loyalty to a particular party. This view was articulated academically and intellectually by Professor W.A. Paton, who stressed the entity view of corporate financial reporting. The objective and neutral concept of auditor independence prevailed until the 1970s, when FASB was established as the authoritative independent accounting standards setter. From approximately that time, public accounting firms began to modify their objective and neutral focus and started advocating for their audit clients with regard to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matters. Simultaneously, the rapid growth of business enterprises on a worldwide basis provided large public accounting firms with an opportunity to become the preferred providers of a wide spectrum of business services, the revenues from which quickly outpaced the fees from traditional auditing services. While the standards issued by the Auditing Standards Board (ASB) of the AICPA continued to stress independence from clients, the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marketplace for audit services, along with the complex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ractices, led some auditors to reduce their focus on objective and neutral interpretation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in favor of becoming a trusted advisor for clients. Subsequent to the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scandals of the early 2000s, and the passage of the Sarbanes-Oxley Act of 2002 (SOA), the idea of auditors as trusted advisors appears to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unsustainable. The parameters of a potentially new concept of auditor independence are still unfolding, but the Public Companies Accounting Oversight Board (PCAOB) seems to be stressing a concept of auditor independence that emphasizes a greater degree of separation between registered auditors and client management. Prior Debates About Auditor Independence The second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saw various debates in both the academic and the professional literatures about auditor independence. One argument pertaining to auditor independence developed from idealized views of professionalism that emerged historically in both the British and the American accounting professions. For example, Thomas A. Lee, in Company Auditing, 3rd ed.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86, page 89), suggested the following: An honest auditor will behave like someone who is independent, using independence to mean an attitude of mind which does not allow the viewpoints and conclusions of its possessor to become reliant on or subordinate to the influence and pressures of conflicting interests. Unfortunately, this admirable expression about auditor independence does not acknowledge that an auditor’s state of mind is not determinable, and, therefore, to conclude whether an auditor is independent pursuant to Lee’s definition is impossible. P. Moizier, in “Independence” (in Current Issues in Auditing, edited by M. Sherer and S. Turley,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Ltd., 1991), argued for an economic rationale for auditor independence, which was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re is an expectation that the auditor will have performed an audit that will have reduced the chances of a successful negligence lawsuit to a level acceptable to the auditor. In the language of economics, the auditor will perform audit work until the cost of undertaking more work is equal to the benefit the auditor derives in terms of the reduction in the risk of a successful lawsuit being possible. This then represents the minimum amount of work that the reader can expect the auditor to perform. However, all auditors are individuals with different attitudes to risk and return and so one auditor’s minimum standard of audit work will not necessarily be that of a colleague. This economic argument, while logical, would be unsustainable if certain auditors took advantage of the general presumption regarding auditor independence in order to obtain increased market share. In other words, for the economic argument to be effective, complete compli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auditor independence would be required. financial interests were generally observed in practice because of the standards of the accounting institutes and common law. Currently, a prohibition against auditors possessing financial interests in clients is virtually a universal principle. Both the SEC and the public accounting profession have focused most of their attention regarding auditor independence on defining and enforcing prohibitions against financial interests. Elaborate rules and reporting structures have been formulated for the purpose of revealing any type of financial interest on the part of professional employees of accounting firms, their spouses, their parents, or their children. The PCAOB has adopted most of these rules, with a degree of relaxation in areas where the rules seemed unreasonable. Rotation of audit appointments. In several countries (e.g., Italy) auditors are permitted to audit a client for only a specified number of years. This type of regulation has never been seriously considered in the U.S. or the U.K., although Sarbanes-Oxley requires that individual auditors rotate off a client on a periodic basis. In France, the concept of auditor rotation is reversed: Auditors are appointed for a fixed period of time, during which time they cannot be replaced. This rule was intended to increase auditor independence, because the auditor has less fear of being fired by the client. With regard to independence standards, the PCAOB has adopted interim rule 3600T as part of its bylaws and rules. Rule 3600T reads as follows: In connection with the preparation or issuance of any audit report, a registered public accounting firm, and its associated persons, shall comply with independence standards: (a)As described in the AICPA’s Code of Professional Conduct Rule 101, and interpretations and rulings thereunder, as in existence on April 16, 2003 [AICPA Professional Standards, ET sections 101 and 191 (AICPA 2002)], to the extent not superseded or amended by the Board; (b)Standards Nos. 1, 2, and 3, and Interpretations 99-1, 00-1, and 00-2, of the Independence Standards Board, to the extent not superseded or amended by the Board. Essentially, the PCAOB has recognized the independence standards previously developed by the AICPA and the SEC through the Independence Standards Board. Reconsidering Auditor Independence What is needed now is a complete reconsideration of the concept of auditor independence. Such reconsideration might lead to a new concept in which auditor independence would be based on reasserting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s former ethic of being an objective and neutral interpreter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rather than an advocate for client positions. Given the recentnt.

推荐访问:合谋 成因 对策

原创文章写作
原创文章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