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兰亭集序,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时间:2023-05-31 08:30:01 浏览量:

10.1 兰亭集序 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兰亭集序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梳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了解掌握相应文化常识。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了解书序的特点。掌握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特点,体会行文的巧妙。背诵全文。

2、思维发展与提升: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

3、审美鉴赏与创造: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态度,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 自读预习,教师讲解,学生探究,教师引导总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预习】 【任务一】阅读资料,了解课文。

作家作品。

字子厚,祖籍河东,是中唐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永贞革新”——以王叔文为首的官僚士大夫为打击宦官势力而进行的斗争,历时146天以失败告终。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柳宗元被一贬再贬,年仅47岁死于柳州任上。

柳宗元与韩愈在政治上属于对立的派别,但共同提倡“古文运动”,维持了良好的个人关系。柳宗元死后,韩愈写了著名的《祭柳子厚文》和《柳子厚墓志铭》。合称“韩柳”。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并作了序。

代表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三戒》《黔之驴》
2、写作背景。

在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此后,虽出现过“永贞改革”、“元和中兴”、“会昌中兴”,但不过昙花一现,作为中晚唐政治痼疾的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相争(后演变为宦官、朝官之争,宦官、藩镇之争)却愈演愈烈,民不聊生。而且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现象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立足之居”。苛捐杂税繁重,“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针对当时这种官吏烦政扰民现象,作者巧妙地借郭橐驼有关种树的议论进行指斥,想要启发上层统治者要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的正常发展。

3、文学常识。

(1)序:序,作为一种文体,分赠序和书序两种。


赠序:文人临别赠言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勉励、推崇、赞许之辞。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言辞恳切而意味深长。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书序:可以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也可以附在后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多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书序又有自序和他序之分。


自序偏于说明著作宗旨、撰写经过、编写体例等,还可就书中的重点和难点,做简要的阐述。自序有时也称前言。他序则常常要对作者、作品做介绍和评论,或对书中的观点做引申和发挥。

岁在癸丑 癸丑:中国传统纪年农历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50年称“癸丑年”。干支纪年中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3)修事也 楔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4)若合一契 契:用金玉竹木等制成,上刻文字,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流觞曲水”的习俗资料 “流觞曲水”之俗,溯其源流,得从夏历三上已这一古老节日说起。上巳,是夏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也是我国古代一个被除祸灾、祈降吉福的节日。远在秦汉以前的周朝,已有于水滨祓楔之俗。朝廷会指定专职的女巫掌管此事。祓楔是通过洗濯身体,以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在《诗经郑风溱洧》中,就涉及了当时郑国的人们每逢三月上巳日便手执兰草,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习俗。

到了汉代,三月上巳才被确定为节日。每逢该日,官民都去水边洗濯。这种风俗不仅在民间风行,连帝王后妃也去临水除垢,祓除不祥。后来,此习俗又进一步演变为临水宴饮。三国魏以后,人们将上巳节正式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作为岁时节令中的重要节日。所有临水祓楔及水滨宴会活动都在这天进行。

“流觞曲水”是从上巳节中派生出来的一种习俗。那时,人们在举行祓楔仪式后,坐在曲水之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顺流而下,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彼此相乐,故称为“流觞曲水”。

【任务二】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生字注音。

第1段郭橐( tuó)驼,不知始何名。病偻( lóu),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第2段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且硕茂,早实以蕃( fán)。他植者虽窥伺( sì)效慕,莫能如 第3段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 zī)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 shì)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 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第4段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 xù)尔植,督尔获,早缫( sāo)而绪,早织而缕( lǚ),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tún)。’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chuò)飧(sūn)饔(yōnɡ)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第5段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解释加点词,口头翻译全文。

第1段郭橐驼,不知始(   ) 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   ) 我固(   ) 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第2段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   ) 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且硕茂,早实(   ) 以(   ) 蕃(   )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   ) 也。

答案①始(当初,原来)  ②名(称呼,命名)  ③固(本来,确实) ④业(以……为业) ⑤养(用、使) ⑥实(结果实) ⑦以(而且) ⑧蕃(多) ⑨如(比得上) 第3段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 ,其培(   ) 欲平,其土欲故(   ) ,其筑(   ) 欲密(   )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 。其莳(   ) 也若子,其置(   ) 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   ) 得矣。故吾不害(   ) 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   ) 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   ) 去而复顾。甚者,爪(   ) 其肤以验(   ) 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答案①舒(舒展)  ②培(培土) ③故(旧,指原来培育树苗的土) ④筑(捣土) ⑤密(结实) ⑥顾(照看) ⑦莳(栽种) ⑧置(放下) ⑨性(本性)⑩害(妨害) 拳(拳曲,伸展不开) 已(不久) 爪(指甲,用作动词,用指甲抠、掐) 验(检验,察看) 第4段问者曰:“以子之道(   ) ,移之官理(   ) ,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   ) 好烦(   ) 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   ) 尔植,督(   ) 尔获(   ) ,早缫(   ) 而(   ) 绪(   ) ,早织而缕(   ) ,字(   ) 而幼孩,遂(   ) 而鸡豚(   )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   ) 且怠(   ) 。若是,则与吾业者其(   ) 亦有类乎?” 第5段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   ) 其事以为官戒也。

答案 ①道(方法) ②官理(做官治民。理,治) ③长人者(做官的。长,统治、治理;
人,民)④烦(繁多) ⑤勖(勉励) ⑥督(督促) ⑦获(收割) ⑧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⑨而(你们的) ⑩绪(丝头) 缕(线) 字(养育) 遂(成、养好) 豚(小猪) 病(困苦) 怠(疲倦) 其(大概) 传(作传) 第二课时 【导入】 【分析课文】 第1段郭橐( tuó)驼,不知始何名。病偻( lóu),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第2段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   ) 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且硕茂,早实(   ) 以(   ) 蕃(   )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   ) 也。

翻译本段。

郭橐驼,不知道(他)原来(叫)什么名。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高突起,弯着腰走路,好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的人称他为“驼”。驼听说了,说:“很好。给我起这个名字本来就很恰当。”于是舍弃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西边。驼以种树为业, 凡是长安有钱有势的人(种树)作为观赏游览的以及卖果的,都争着迎接和雇用(橐驼)。察看驼所种的树,即或移植,没有不活的;
而且硕大茂盛,结果早并且多。其他种植的人虽然暗中观察,效仿羡慕,没有能赶得上的。他(原来)的名,也自称起“橐驼”了。

概括本段大意。

介绍人物身世。点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第3段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 ,其培(   ) 欲平,其土欲故(   ) ,其筑(   ) 欲密(   )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 。其莳(   ) 也若子,其置(   ) 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   ) 得矣。故吾不害(   ) 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   ) 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   ) 去而复顾。甚者,爪(   ) 其肤以验(   ) 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有(人)问他(种树的方法),回答说:“橐驼并不是能使树木长寿而且茂盛啊,(而是)能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以使它的本性发展而已。大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根应该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它的)土要旧的,(它的)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不要(再)动,不要忧虑,离开后就不再去看。(那)种植(小心得)像对待孩子,(那)栽好放在一边(不管)像抛弃掉了,那么它的天然(品质)保全而它的本性(就)不会丧失了。所以我不妨害它长而已,(并)不是有能使它硕大茂盛的(本领)啊;
不抑制损耗它的果实而已,(并)不是有能使它早并且多(结果)的(本领)啊。其他种植的人则不是这样。(树的)根拳曲而土常换,他为树培土啊,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假使有能不这样的,则又爱它太情深,为它担忧太过分。早晨察看,晚上抚摸,已经离开而又回来看。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检验它的生死,摇晃树干来看它(栽得)是疏松还是密实,而树木的本性一天一天地丧失了。虽说是爱它,那实际上是害它;
虽说是为它忧虑,那实际上是仇恨它:所以不如我啊。我又能做(别的)什么呢?” 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

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番之也。

其他种树人怎样做的?结果如何?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3、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正面描写郭囊驼种树技艺高超的一项是 C ①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②驼业种树 ③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④且硕茂 ⑤早实以蕃 ⑥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①④⑤ 第3段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 wù)言一室之内;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 hái)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1、翻译本段。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
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放纵无羁的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2、概括本段大意。

抒发人生感慨 ,一痛情随事迁,二痛生命有限。

3、下列语句分为四组,全能表现作者认为人生“痛“的观点的一组是(D )
①人之相与,俯仰一世②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③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⑤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⑤ 2\3一个是说生活方式,一个是表达快乐 第4段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qì),未尝不临文嗟悼( jiē dào),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dàn),齐彭殇( shānɡ)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这两段。

 每当我看到前人兴怀感慨的原因,与我所感叹的好像符契一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概括这两段的大意。

批判当前士大夫的虚妄,交代做序的原由。

3.对本段中作者情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作者紧承上段感伤的结尾,从古人遗留下来的文章看到:古人为人生变化而兴叹生悲,和今人完全不相同,(相同)甚至比今人更加伤感。这使作者的心情久久不得开解。

B.作者推测未来人的感情变化也必和古人一样,等到现在的一切成为历史遗迹,未来人也会像我们一样临今人之文而感叹,如此无情的变迁再次引起作者的感慨。

C.最后一步作者点出写作此序的目的:既然人生变化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灭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

D.随着感情变化的步步推进,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这与上文的乐生之意恰好相合。

第三课时 【赏析课文】 诵读1-2,思考:兰亭聚会,俯仰之间,乐在何处?填写下表。

所乐之处 文中语句 前来聚会的朋友多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 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印带左右 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第三段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痛”的? 作者由“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忽然感到“不知老之将至”,因此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

3、“故知一死殇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你是如何看待生死的呢? 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
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

正因为人生匆匆,所以必须“只争朝夕”;
正因为人生苦短,所有我们才刻意追求生命的永恒;
正因为“痛死”,我们才“乐生”。我们应该珍惜有生之年。

4、语言梳理与探究 依据《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中对“之“字的解释以及你的知识积累,对下列句子中的“之“进行归类整理。

①往,到.....去。《庄子 马蹄》:“行不知所~。“《史记 高祖本纪》:“高祖~东垣,柏人。“ ②指示代词,这。《诗经 周南 桃天》:“~子于归,宜其室家。“《庄子 逍遥游》:“~二虫又何知 “ ③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论语 学而》:“学而时习~,不亦说乎 “《史记 滑稽列传褚少孙补》:“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区投~河中。“ ④助词。

a.相当于“的“。《孟子 告子上》:“侧隐~心,人皆有之。“《韩非子 难一》:“以子~矛陷子~桥,何如 “ b.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列子 汤问》:“汝心~固,固不可彻。“《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孤~有孔明,犹鱼~有水也。“ C.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孟子 梁惠王上》:“填然鼓~。“《世说新语 言语》:“帝嗟慨久~。“ ①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③仰观宇宙之大 ④足以极视听之娱 ⑤夫人之相与 ⑥不知老之将至 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⑧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⑨向之所欣 ⑩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不能喻之于怀 后之视今 士大夫之族答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答:
往,到……去:⑦ (2)指示代词,这:
(3)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⑧ (4)助词,相当于“的”:①④⑨⑩ (5)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⑤⑥ (6)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7)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②③

推荐访问:兰亭集序 选择性 下册